0312-5808882 0312-3059555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园区指南
让逝去的人,赋予永恒的美丽4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8-15   浏览量:0

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t”、“做一日”、“七七"等。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源于佛教说

根据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见《瑜加纶论》)。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

源于道教说

板,也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本于道救。从该俗的实践看,做七既清僧众诵经,也请道士诵经,而民间关于做七由来的种种解释,多与道教的地狱结构及功能的宣传相吻合。清赵翼在《赅余丛考》卷三十二还结合做七习俗起于元魏、北齐的历史背景来对此论证:“按元魏时,道士寇谦之教盛行,而道家炼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为断,遂推其法于送终,而有此七七之制耳。"

其它传说

做七习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时“国人”于父母葬后迎其魂灵于殡宫的祭祀仪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灵得到安息。按礼制规定,举行虞祭的时间和次数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郁别,土之丧三虞,大夫之丧五虞,诸候之丧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为期。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循用诸侯的七虞之礼。再往后,秦并六国,改朝换代,只要有条件谁举办七虞都行,最终流变成了通行民间的做七习俗。

做七由来已久,下面看怎样计算做七时间及具体过程。

在全国范围通用的“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断七),共计四十九天

按照保定地区风俗,人去世后,停灵三天火化,火化后三天或者五天圆坟。

从人去世之后开始算七,这种是老人正常病故或者老死,通常选择三天圆坟,头七烧纸;也有选择五天圆坟,正好圆坟和头七一起,避免折腾家里人。

从火化当天开始算这是什么情况呢﹖是因为有些地区人去世后要停灵时间长或者非正常死亡有事情没解决,就按照火化当天开始算,代表逝者心愿已了,可以放下。从火化之日算起三天或者五天圆坟,每七天为一个祭日。

如何烧七纸?

一般不烧满七,通常都是头七,三七,五七,七七,百天。

若是有儿有女,或者只有儿子,那么烧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

如果只有女儿,那就烧三七,五七和百天。